English

独到的感悟与诗意的表达

1999-10-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评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我有话说

唐诗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千余年来,著述如林,佳构间出。余恕诚先生新著《唐诗风貌》独辟蹊径,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创新。它不是仅仅限于对一家一派或某个阶段的研究,也不仅仅研究唐诗的总体风貌特征,其着眼点和用力处是对其风貌的成因作深入的探讨,努力“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探寻其中介,对社会的文化背景、时代心理、诗人的情感体验予以注意。”这是一项宏大的艺术研究工程,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与顽强的毅力,在长期的潜心研究中,方能有所收获。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是余恕诚先生治学、为人的一贯追求。自八十年代初,他即着手唐诗风貌的研究。八十年代中期,又开设了“唐诗风貌”选修课。那时,该书的观点已基本形成,但余先生没有匆忙出书,而是不断修改、充实、深化和提高,精益求精,直至十多年后才付梓出版。以此精力倾注在某家、某派的研究上,他能写出几本书(其实,他与刘学锴先生合作的李商隐研究在学术界声誉甚高)。他却选择了这一异常艰辛的研究课题,正因为别人不愿或不敢涉足这一宏观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才具有格外重要的学术价值。

余恕诚先生做学问极其讲究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唐诗风貌》将研究对象置于广大的时空中,高屋建瓴,对唐诗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深入的考察与探讨。这在该书的前两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追本溯源,扎实求证,探幽发微,绵密周到。从宏观的角度,分别就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地域、民族对其刚健特质的形成,进行了鸟瞰,极有说服力地阐释了唐诗从酝酿、发展到鼎盛的条件及原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包容量。这两章带有总论性质的论述,可以说是全书的纲,为后面诸章专题分论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诗风貌》少有板结凝滞之气,而是处处充满了青春的、艺术的灵动的韵致,著者不仅对研究对象有敏锐的感悟力,伺时也表现在其行文字里行间中的文采。一方面,著者能够超乎其外,对唐诗风貌作整体思考,也能入乎其内,以丰富的心灵,艺术地去体验诗人的创作心理;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融进了自己的情思,对唐诗作以诗意的表述。论中有评,评中有议,文气以一贯之,读来如饮甘泉。如表述唐人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时,作者写道:“人们的精神、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在那春潮般涨满的生活江面上,烟云缭绕,浮动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一股深情的期待和展望。”并进而解祈《春江花月夜》“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受任何局限和压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人们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慧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似乎跟具体的物质因素距离比较远,实际上都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是时代生活的美的折光。”有时作者三言两语,便准确、传神地道出某首诗歌文本的美质,如果不是长期思考、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对象中,何以会有如此深刻、精辟的理解与感悟。在对唐诗生活美、精神美进行精彩解析后,作者认为“文学作品需要有一种审美的力量,需要有理想光彩的照耀,它不应只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还应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这才是美的力量的更充分的表现。”从而将研究升华到更高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层面。所以,刘学锴先生在该书序中对余先生主论的新颖、精辟、行文的空灵与隽永评价道:“书中经常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的精辟新警之论和由具体论述生发升华的带普遍性的结论,更有许多对具体作品的深刻独到的感悟和文采纷披的诗意表述。”体现了著者“内在的灵秀和颖悟”。

读《唐诗风貌》,我们不仅为著者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开阔而折服,而且感受到其质朴宽厚的学者情怀,从而将生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